红褐三彩釉船形瓷枕
高温季节,空调凉风驱散了暑气,让现代人得以在清凉中度过漫长夏日。而在没有电器的古代,古人如何与高温抗衡?雅安市博物馆里收藏的一件明代文物——红褐三彩釉船形瓷枕,或许能为我们揭晓答案。
这件瓷枕出土于汉源县,长37.5厘米、宽15.2厘米、高13厘米,整体呈长条船形,凹面,两端上翘的造型让瓷枕如同一艘即将扬帆的小船。枕身饰有简单的云纹,枕面及枕面外侧施黄釉,两端则施以青釉,黄与青的视觉碰撞在夏日里自带几分清爽感。
在没有空调、电扇的古代,瓷枕是古人消暑的“硬核装备”。据宋代文献记载,瓷枕因具有“清凉去火”的实用特性,在夏季被广泛用作寝具。“巩人作枕坚且青,故人赠我消炎蒸。持之入室凉风生,脑寒发冷泥丸惊。”北宋张耒在《谢黄师是惠碧瓷枕》中生动描绘了瓷枕驱散暑热的功效。
瓷器本身具有良好的导热性,表面施釉后触感冰凉,夏日里枕在冰凉的瓷枕上,能快速带走热量,让人在闷热中获得片刻清凉。
展开剩余39%更精妙的是,大部分瓷枕内部中空,底部或侧面开有气孔。这种设计不仅减轻了重量,还形成了空气流通的通道,大大增强了散热效果。
市博物馆里的红褐三彩釉船形瓷枕,枕面中心有四个通气小孔,枕两端各有两个小气孔。空气通过这些气孔在枕内流通,既能散去枕内积蓄的热量,又能在人体与枕面之间形成微小的气流循环,进一步强化散热效果,将实用性与科学性巧妙融合。
如今,这件红褐三彩釉船形瓷枕静静陈列在市博物馆的展柜中,釉色虽历经数百年风霜,却依旧散发着温润的光泽,它不再需要为古人驱散暑热,而是以文物的身份,向我们生动讲述着古人顺应自然、巧借器物的生活智慧。
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:李祖珂
编辑:罗天庆
审稿:唐砚玉、高晓军深圳股指期货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